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怎么办?法律如何应对?
虚假宣传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见违法行为,其本质是以不正当手段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在实际市场活动中,虚假宣传的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虚假宣传的欺骗性更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也更为严重。从法律角度分析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及其法律责任,并探讨消费者在面对虚假宣传时该如护自身合法权益。
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
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怎么办?法律应对? 图1
虚假宣传的行为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 夸大或虚构商品性能:一些商家通过夸大产品的功能或者虚构其性能参数来吸引消费者。某些电子产品广告中声称产品具有“防水抗摔”功能,但并未经过相关测试认证。
2. 虚构用户评价:一些商家通过雇佣“”、“”的虚构用户评价,以提升商品的可信度和量。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还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3. 利用虚假数据误导消费者:在化妆品广告中声称使用后能“立即见效”、“快速祛斑”,但产品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4. 攀附他人商誉:一些商家通过盗用其他知名品牌的照片、LOGO或者名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品。这种行为不仅构成侵权,还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
在法律层面上,虚假宣传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1. 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在司法实践中,虚假宣传通常会被认定为欺诈行为。以老铺黄金案件为例,代购者利用虚假“白单”凭证诱导消费者支付货款,并未履行合同义务,构成欺诈。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通常会判决被告承担退一赔一的责任。
2. 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八)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虚假宣传案件时,通常会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处以相应的罚款。在老铺黄金代购骗局中,警方已经封禁了行骗者的银行卡和支付宝账号,这属于行政处罚措施之一。
3. 刑事责任:
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怎么办?法律如何应对? 图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虚假宣传行为达到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则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老铺黄金案件中,受害者已向当地派出所报案,警方正在调查是否构成电信诈骗罪。
消费者如何防范虚假宣传
面对花样繁多的虚假宣传手段,消费者应该如何提高警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呢?
1. 理性消费:不要轻信广告中的绝对化用语,如“ cheapest”、“best quality”等。对于价格低廉的商品,要特别警惕其真实性。
2. 核实信息来源:通过或者权威媒体了解商品信息,避免相信来路不明的网络信息。
3. 保存证据: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包括广告页面、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等。这些证据在维权过程中至关重要。
4. 及时:发现虚假宣传行为后,可以通过拨打12315或者登录全国12315平台进行举报,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
加强对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
为有效遏制虚假宣传现象,需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入手: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虚假宣传的具体认定标准,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广告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2. 加大执法力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对虚假宣传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效震慑。
3. 推动社会共治: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监督中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各界共同反对的行为。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和提高消费者自身防范意识,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