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肖像权案例说明书
侵犯肖像权是指未经肖像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进行营利或其他用途的行为。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千零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构成侵犯肖像权的行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
2. 擅自使用肖像权人的肖像;
3. 具有营利目的或者其他用途。
侵犯肖像权的案例说明书,是指在侵犯肖像权纠纷中,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并提交的相关证据和状纸的说明。以下是一个侵犯肖像权案例的简要说明书:
案例名称:张三诉李四侵犯肖像权案
原告张三,男,身份证号码:110102199002020XXX。
被告李四,女,身份证号码:110102198512050XXX。
侵犯肖像权案例说明书 图2
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因侵犯肖像权纠纷,于2021年1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张三诉称:被告李四在其朋友圈多次使用原告张三的肖像,未经原告同意,且未注明来源。原告张三认为,被告李四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权,请求法院判决被告李四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被告李四辩称:其使用原告张三的肖像是在朋友圈中晒图,没有盈利行为,且已经注明来源。其行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李四在朋友圈中使用原告张三的肖像,未经原告同意,且未注明来源,构成侵犯肖像权。被告李四在朋友圈中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满足侵权行为的严重性要求。被告李四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基于上述事实和证据,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李四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此案提示我们,在网络社交上,使用他人的肖像权进行营利或其他用途的行为,需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并获得他人的同意。否则,将可能构成侵犯肖像权,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侵犯肖像权案例说明书图1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肖像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侵犯肖像权的事件日益增多。本案例说明书旨在通过具体的实例,对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进行剖析,以期为法律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提醒广大公众注意保护自己的肖像权。
案例详情
案例一:网络平台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发布肖像照片
某网络平台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个人信息和肖像照片被平台上的商家用于宣传和推广。该用户发现后,要求平台删除相关照片并赔偿损失。经调查,该平台未取得用户同意,擅自发布其肖像照片,侵犯了用户的肖像权。法院判决平台删除涉及用户肖像的照片,并向用户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例二:未经当事人同意,影视作品使用肖像权
某影视制作公司制作了一部电视剧,其中涉及到一名公民的肖像。该公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肖像被用于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公民发现后,要求影视公司删除涉及其肖像的场景并赔偿损失。经调查,影视公司未经公民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法院判决影视公司删除涉及公民肖像的场景,并向公民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例三:社交媒体用户擅自发布他人肖像照片
某社交媒体用户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发布了一幅他人的肖像照片。被侵权人发现后,要求侵权用户删除照片并赔偿损失。经调查,侵权用户未取得被侵权人同意,擅自发布其肖像照片,侵犯了被侵权人的肖像权。法院判决侵权用户删除涉及被侵权人肖像的照片,并向被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律分析
(一)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
1. 未经当事人同意
侵犯肖像权的关键在于未经当事人同意。未经当事人同意,他人擅自使用其肖像,即为侵犯肖像权。在实践中,判断行为是否构成侵犯肖像权,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是否涉及肖像;(2)行为是否未经当事人同意;(3)行为是否造成了实际损害。
2. 行为具有过错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具有过错,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并希望或放任此结果发生。过错程度可以分为重大过错和一般过错。在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一般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 行为造成了实际损害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必须造成实际损害,即他人因侵犯其肖像权而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害。实际损害可以表现为精神损害、经济损失等。在实践中,判断行为是否造成实际损害,一般应根据受损程度、原因等因素进行评估。
(二)侵犯肖像权的责任形式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以下责任形式:(1)删除涉及侵犯肖像的照片;(2)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赔偿经济损失。在实践中,责任形式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在我国受到严格保护。在实践中,和法律从业者应熟练掌握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责任形式等法律规定,为当事人提供准确、有效的法律咨询和解决方案。广大公众也应注意保护自己的肖像权,避免因侵犯他人肖像权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