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肖像权是否构成犯罪:法律解答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民法典》中,肖像权被明确规定为公民的人格权利之一。肖像权被侵犯的行为,有哪些是违法的?这些行为如何界定侵权?让我们一起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肖像权的三项权能:再现权、使用权和排斥权。再现权,即公民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擅自使用其肖像。使用权,即公民有权要求他人未经其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排斥权,即公民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以侵害其肖像权的方式使用其肖像。
什么行为会侵犯肖像权呢?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且未经过本人同意,且以营利为目的。一些商家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公民的肖像做广告宣传,这就是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 制作、使用、销售以营利为目的的肖像产品。一些制作、销售印有他人肖像的商品,这也是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3. 在网络平台上,擅自发布、传播他人的肖像,且未经过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一些网站或社交媒体上,未经他人允许,发布、传播其肖像,这就是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4. 非法使用他人肖像,造成他人肖像权受损。一些媒体或公共场合未经本人允许,使用其肖像,这就是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如何界定侵权呢?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1. 行为是否经当事人同意。未经当事人同意的行为,如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即为侵权行为。
侵犯肖像权是否构成犯罪:法律解答 图2
2. 行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如制作、销售印有他人肖像的商品,即为侵权行为。
3. 行为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如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即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4. 行为是否造成了当事人肖像权受损。如非法使用他人肖像,造成他人肖像权受损,即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且未经过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或非法使用他人肖像,造成他人肖像权受损。界定侵权,需要依据行为是否经当事人同意、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以及是否造成了当事人肖像权受损等因素来判断。
以上就是我对肖像权犯法侵犯以及如何界定侵权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侵犯肖像权是否构成犯罪:法律解答图1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对自己的肖像权,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出售或者提供。”侵犯肖像权,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可能对受害者的精神造成伤害。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依法进行处罚。侵犯肖像权是否构成犯罪呢?从法律角度对此进行解答。
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
1. 客体要件:侵犯肖像权的客体是自然人的肖像。肖像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对于肖像权客体的保护,是立法的初衷。
2. 客观要件:侵犯肖像权的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未经自然人同意,擅自使用、出售或者提供自然人的肖像。这种行为实践中较为常见,在社交媒体上擅自发布他人的照片、未经本人同意的整容手术等。
3. 主体要件:侵犯肖像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法人是指依法设立,以拥有财产为组织基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以其全体财产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侵犯肖像权的犯罪构成
1. 侵犯肖像权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体要件。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构成犯罪。
2. 刑事责任:侵犯肖像权,如果达到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标准,将构成刑事责任。具体刑罚,根据情节的轻重和侵犯肖像权的程度,可以依法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侵犯肖像权的认定与处罚
1. 认定: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由机关或者法院进行认定。机关在接到报警后,应当进行调查核实,确认是否构成犯罪。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要依据事实和证据,依法作出判决。
2. 处罚:对于构成刑事责任的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法院应当依法判决。判决结果应当包括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对于犯罪所得,应当依法追缴,上缴国库。
侵犯肖像权是否构成犯罪,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对于非法使用、出售或者提供自然人肖像的行为,如果达到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标准,将构成刑事责任。受害者应当依法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机关和法院要依法进行认定和处罚,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注:本文仅为概括性解读,不构成法律意见或建议。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