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现状|法律视角下的应对与治理
近日,高校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园欺凌事件。大二学生小李因在社团活动中对学长提出了不同意见,遭到多名同学的语言攻击。这些同学不仅在群中对其进行辱骂,还通过朋友圈发布带有侮辱性的图文内容。更令人气愤的是,在一次宿舍聚会中,小李被当众起侮辱性绰号并要求其公开道歉。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现象的广泛。
何谓校园语言暴力
在法律语境下,校园语言暴力是指在学校内部或与学校相关的场域中,行为人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对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等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这种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侮辱和诽谤两种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权,是指社会对公民品行、才能、信誉等各方面评价所享有的利益。语言暴力正是通过不当言论直接侵蚀受害者的名誉权。
从司法实践来看,校园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现状|法律视角下的应对与治理 图1
1. 当众辱骂或使用侮辱性言辞
2. 在社交媒体发布带有侮辱性质的文字、图片或视频
3. 恶意中伤、散布谣言
4. 使用歧视性或贬低性语言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我国现行法律对校园语言暴力的规制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应对校园语言暴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千零二十四条: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侮辱和诽谤行为。
千零二十五条:规定了对他人名誉权的合理界限,强调行使言论自由不得超过合法边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罚法》
第四十二条:将侮辱、诽谤、威胁他人作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处罚,可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刑事责任。若行为情节严重,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现状|法律视角下的应对与治理 图2
4. 教育部门规章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处置校园语言暴力提供了制度依据。
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与治理难点
从社会危害性来看,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具有以下特点:
1. 侵害人格尊严:通过不当言论直接损害他人的人格价值。
2. 破坏校园生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心理健康。
3. 具有传染性:个别事件可能引发群体模仿效应。
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点:
1. 取证困难:语言暴力多发生在虚拟空间,证据易被销毁或难以固定。
2. 认定标准模糊:界定与语言暴力的界限具有一定难度。
3. 教育矫治不足:施害者缺乏法律意识和同理心,单纯处罚难以达到教育效果。
构建综合治理体系
针对校园语言暴力的治理应当采取多元共治模式:
1. 完善法制宣传
通过案例教学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2. 加强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校园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问题。
3. 强化教育矫治
对存在暴力倾向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
4. 完善救济途径
为受害者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渠道,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典型案例评析
2023年5月,因在网络社交平台对一名同校学妹进行侮辱性评论,被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一判决明确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有力地震慑了违法行为。
从这起案件可以看出:
本案的定性和处理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法院在量刑时综合考虑了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及受害者的受损情况。
判决结果对在校学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