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的七种主要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作者:妞,咱唯一 |

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品或者服务的宣传过程中,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效果、用途等方面进行虚假陈述,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宣传中,不得使用虚假或者误导消费者的语言、图形或者链接。”《不正当竞争法》第1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虚假宣传其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效果、用途等方面。”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经营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效果、用途等方面作虚假陈述,致使消费者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商业秘密泄露

商业秘密是指具有商业价值并经合法方式保护的,能够为经营者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商业秘密泄露是指未经权利人同意,非法泄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在开发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商业秘密的,不得泄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对于商业秘密泄露行为,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劳动者商业秘密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不正当竞争的七种主要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图1

不正当竞争的七种主要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图1

商业诋毁

商业诋毁是指经营者通过虚假的商业宣传、贬低竞争对手等,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商业声誉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虚假的或者误导性的,对竞争对手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诋毁。”《不正当竞争法》第1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网络、大众传播等渠道,对竞争对手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诋毁。”对于商业诋毁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商业贿赂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向国家工作人员、 article 4 对方经营者的有关人员或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财物,以谋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15条和第16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向交易对手、供应商、代理商、分销商等提供财物,以谋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且不得在交易中向对方付出财物。对于商业贿赂行为,我国《刑法》第393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限制竞争

限制竞争是指经营者采取一些非法的,限制或者排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利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市场竞争主管部门认定的操纵市场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法》第1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对于限制竞争行为,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商业秘密侵权

商业秘密侵权是指经营者在商业秘密泄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过程中,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在开发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商业秘密的,不得泄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不正当竞争法》第27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价格欺诈

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采取虚假的或者误导性的价格策略,诱使消费者进行的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法》第1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误导性的价格策略,诱使消费者进行。”《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恶意提高商品价格、恶意降低商品价格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