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建议

作者:为你筹谋 |

虚假宣传?其法律界定与社会危害性

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夸大事实或虚构信息等手段,向社会公众传递误导性的商业信息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实践中常见的虚假宣传手段包括:虚构荣誉称号、夸大产品功效、编造用户好评、捏造市场占有率数据等。

从法律性质来看,虚假宣传行为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还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司法实践中,认定虚假宣传行为需要综合考量以下要素:

1. 宣传内容是否具有误导性

企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建议 图1

企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建议 图1

2. 宣传方式是否符合商业惯例

3. 是否存在主观故意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后果,并提出企业的风险防控建议。

虚假宣传典型案例分析:以西某传媒公司案为例

(一)案件基本情况

一家从事直播带货业务的传媒公司,在经营场所悬7块标注虚假荣誉的牌匾。具体包括:

1. "电商直播联盟官方合作伙伴"

2. "AAA级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企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建议 图2

企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建议 图2

3. "全国自主创新最具影响力品牌"等。

这些荣誉称号均为该公司伪造,其目的是为了招揽更多直播合作业务。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对公司作出如下处罚:

1. 罚款人民币80元

2. 责令立即撤除虚假宣传物料

(二)法律评析

从法律适用角度,本案属于典型的虚假商业宣传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附赠式营销等 promotional activities 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本案中罚款金额为80元,在法定处罚幅度内属于较低档。这表明执法机关在量罚时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经营规模、违法行为持续时间、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从民事责任角度,如果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则相关经营者还需承担赔偿责任。消费者因受到误导而购买商品后发现与宣传不符,可以依法主张退赔。

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性质与后果

(一)虚假宣传的主要表现形式

1. 虚构荣誉称号(如"国家驰名商标"、"aaa级信用企业"等)

2. 夸大产品性能或功效(如医疗美容机构虚构治疗效果)

3. 捏造用户评价(如编造虚假的好评案例)

4. 伪造市场数据(如声称占据行业市场份额)

(二)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 罚款: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罚款金额在5万至50万元之间

- 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时

2. 民事责任:

- 赔偿消费者损失

- 承担受害人维权费用(如律师费、调查取证费)

3. 刑事责任:

- 构成刑事犯罪的,将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

- 罚金及有期徒刑等刑罚

企业合规建议:如何防范虚假宣传风险?

1.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 设立专门的法务审查部门,对宣传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核

- 建立广告发布前的三级审批机制(业务部门-法务部门-高管)

2. 加强员工法律培训

- 定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专题培训

- 引导全员树立合规意识

3. 完善供应商资质审查

- 对合作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 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

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定期监测市场监督信息

- 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

违法必究,企业需守法经营

虚假宣传行为不仅会损害企业声誉,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商业宣传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远超以往,企业的不当行为可能迅速引发负面舆情。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时刻绷紧法律合规这根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才能避免触碰虚假宣传这条"高压线"。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