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虚假宣传与医德医风建设-法律视角下的挑战与对策
在医疗行业,医德医风作为医疗卫生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是维护患者权益、促进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和信息网络的普及,虚假医疗宣传问题日益凸显,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侵蚀了医疗行业的信用根基。“医疗虚假宣传”,通常是指医疗机构或其从业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诊疗活动中采用夸大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进行不实宣传,以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披着“医德”的外衣,实质上是对医学伦理的公然挑战和患者权益的严重侵害。
从法律层面上看,虚假医疗宣传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这些规定共同构建了对医疗领域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规制体系。具体而言,虚假医疗宣传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夸大疗效或缩小治疗风险;二是虚构或篡改医学科研成果;三是编造患者诊疗经历和效果见证;四是利用公众人物或权威机构名义进行背书等。这些行为不仅误导患者选择医疗服务,往往还与非法行医、过度医疗等违法行为相伴生。
在分析虚假医疗宣传的成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是医疗机构的逐利倾向与职业道德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是监管机制不完善,对虚假医疗广告的监测和查处力度不足;再次是患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使得虚假宣传具有较高的获利空间。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仅需要提高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规制体系和监督机制。
医疗虚假宣传与医德医风建设-法律视角下的挑战与对策 图1
从法理角度而言,医疗领域虚假宣传活动的违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广告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医疗广告内容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等不实内容。但实践中,许多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眼球,在广告中夸大治疗效果或隐瞒治疗风险,甚至虚构医学成果。
构成了对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有权知悉其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虚假宣传割裂了这种知情关系,使患者难以基于真实信息做出理性决策。
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医疗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或服务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
针对上述违法行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不得雇佣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宣传”。《广告法》第五十八条也明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这些法律法规为打击虚假医疗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从近年来司法实践来看,虚假医疗宣传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可以如下:
种是“夸大其词型”虚假宣传。一些医疗机构在广告中使用诸如"特效药"、"百分之九十九有效率"等极端表述,刻意营造紧张氛围,刺激患者产生紧迫感和信任感。
第二种是利用“名人效应”。一些不法分子冒充专家或名医开展诊疗活动,在公众中造成误导。更有甚者,部分虚假广告会盗用权威医院或医师的名义,伪造的“案例见证”。
第三种是以“免费诊疗”为幌子。这些医疗机构表面上提供优惠服务,实则背后隐藏着牟取暴利的目的,通过夸大病情或诊断结果,诱导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项目。
第四种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假医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呈几何级扩大,一些非法医疗美容机构、线上问诊平台成为虚假宣传的重灾区。
这些违法形式不仅花样翻新,而且往往与其它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案件的查处也面临着证据收集难、认定标准不统一等现实困难。
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议进一步细化虚假医疗宣传的法律规制框架,明确违法界定和罚则标准,构建更为严密的法律网络。
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建立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制度,在行业内形成不敢为、不能为的道德约束机制。
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素养,增强其对虚假医疗信息的识别能力。
创新监管手段方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虚假医疗广告监测平台,实现对违法宣传行为的事前预防和精准打击。
加大执法力度。对虚假医疗宣传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通过公开曝光案例的方式形成震慑效应。
当前,医德滑坡和虚假医疗宣传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也需要道德的柔性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唯有构建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体系,才能有效净化医疗行业的执业环境,重塑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疗虚假宣传与医德医风建设-法律视角下的挑战与对策 图2
为了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诚信建设,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要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将虚假医疗宣传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并在医疗服务市场准入、职称评审等方面实施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手段,强化对医疗机构广告发布和诊疗活动的日常监管。
再者,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鼓励患者和社会公众积极提供线索,并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提升执法专业水平。鉴于医疗行业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建议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其甄别虚假宣传行为的能力。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虚假医疗宣传势头,推动医德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