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

作者:指尖的光年 |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广泛性和自由性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这类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还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明确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对于维护网络安全、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标准

1. 言论内容方面

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需关注言论的内容。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36条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若其内容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等,则构成侵权行为。具体而言,诽谤言论需具备以下要件:

(1)言论须具有真实性。诽谤言论应基于事实,而非捏造虚假信息。

(2)言论须具有贬损性。诽谤言论的目的是贬低他人,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形象。

(3)言论须具有广泛性。诽谤言论应针对不特定或多数人,而非特定个体。

2. 言论形式方面

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行为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根据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2条第3款规定:“下列事项不受本条规定的保护:(3)计算机程序及其运行结果。”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中,若涉及计算机程序及其运行结果,将不构成侵权行为。

网络诽谤与侮辱的法律适用

1. 普通法适用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第236条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也可以请求网络服务提供商delete或屏蔽侵权内容。”《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障碍、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在实际操作中,被侵权人可依据《侵权责任法》请求侵权人或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身权益。

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 图1

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 图1

2. 侵权责任法适用

在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中,若言论涉及诽谤,则构成侵权行为。此时,被侵权人可依据《侵权责任法》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若侵权人系网络服务提供商,则其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侵权责任法》第36条所列,网络服务提供商可采取删除或屏蔽侵权内容等措施,以保护用户权益。

3. 其他法律适用

在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中,若涉及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则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如《商标法》第条第1款规定:“他人侵犯商标专用权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著作权领域,根据《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其他著作权利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明确网络诽谤与侮辱的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我们应依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加强网络诽谤与侮辱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和谐。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