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侵权案件立案调解的法律法规及实践操作
民事侵权案件多久立案调解,以及立案调解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如下:
民事侵权多久立案调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侵权案件应当自起诉之日起六个月内立案。一旦立案,法院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通知当事人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法院将尽可能通过和平、公正的方式解决纠纷,避免纠纷的进一步扩大。
立案调解的基本流程
1. 立案审查:法院收到民事侵权案件的诉讼请求后,将对诉讼请求进行审查。如果诉讼请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将予以立案。
2. 立案通知:法院在收到立案申请后,将向当事人发送立案通知,通知当事人立案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3. 调解程序:在立案通知收到后,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进行调解。如果当事人选择调解,法院将通知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将协助当事人进行协商,以达成一致意见。
4. 调解协议签署: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愿签署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签署后,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诉。
5. 判决或调解书:如果当事人未在调解期限内签署调解协议,法院将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判决。判决书将送至当事人所在地址。
注意事项
1. 调解协议的自愿性: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应当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2. 调解员的角色:调解员是法院指定的,负责协助当事人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员不是法官,不具有法律判断权,不能对案件进行判决。
关于民事侵权案件立案调解的法律法规及实践操作 图2
3. 调解期限:调解期限一般为30日,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调解期限。
4. 调解不成功:如果调解不成功,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侵权案件的立案调解是一个快捷、简便的纠纷解决方式。通过调解,可以减少诉讼的时间和费用,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应当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以达成一致意见。
关于民事侵权案件立案调解的法律法规及实践操作图1
民事侵权案件是法院审理的常见类型之一。在民事侵权案件中,受害方往往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承担侵权责任。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往往希望通过调解解决纷争,避免诉讼耗费、时间、金钱等资源,维护双方关系。关于民事侵权案件立案调解的法律法规及实践操作是法律行业从业者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民事争议。达成协议的,可以申请撤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解。”这为民事侵权案件的立案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第四条规定:“调解是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第三者的协助,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调解法明确了调解的基本原则和目的,为民事侵权案件的立案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实践操作
1. 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在立案调解前,双方当事人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充分沟通:当事人应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以便进行有效沟通。
(2)明确事实和责任:当事人应明确案件的事实经过、侵权行为、损害后果以及责任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为调解提供依据。
(3)收集证据:当事人应充分收集相关证据,如照片、视频、录音、病历等,以便在调解过程中作为参考。
2. 调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解人员的选择:调解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共同选择,也可以由法院指定。
(2)调解程序: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应遵循合法、自愿、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3)调解结果的自愿性:调解结果应由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人员不能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
3. 调解协议的履行
调解协议达成后,当事人应按照协议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有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强制履行协议。
民事侵权案件立案调解是解决民事争议的一种有效方式,既能减少诉讼资源的使用,又能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当事人应充分沟通、明确事实和责任、收集证据,要注意调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应按照协议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掌握关于民事侵权案件立案调解的法律法规及实践操作,对于法律行业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