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85条案例精解|共同侵权责任认定与实务适用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结合法律实务中的常见问题,围绕《侵权责任法》第85条的具体适用、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相关法律争议点展开详细论述。在实际司法实践中,《侵权责任法》第85条作为规范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致人损害责任的重要条款,在工程事故、物件脱落坠落等案件中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
《侵权责任法》第85条的法律条文与基本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条款适用的核心要件包括:
《侵权责任法》85条案例精解|共同侵权责任认定与实务适用 图1
1. 受害人的损害后果:受害人遭受的具体损害事实以及损害类型(如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2. 建筑物等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这里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通常是指对建筑物具有支配权或者控制权的主体。
3. 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如果相关责任人能够举证证明自己不存在任何过错,则可以免责。
典型案例分析与法律适用问题
案例一:物件脱落致损的责任承担
在您提供的案例中,上诉人因何上波雇佣的曾昭华受伤而引发纠纷。原审法院判决上诉人承担按份侵权赔偿责任并承担连带责任的做法确实存在问题。
1. 法律适用错误:本案事实符合《侵权责任法》第85条关于物件脱落致损的规定,但责任主体应当是建筑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而不应直接将雇主列为责任人。除非存在共同侵权的法定情形,否则不宜随意扩大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
2. 举证责任分配:作为曾昭华的雇主,何上波应当承担用工主体责任,但如果存在其他责任人,则需要根据过错程度分担责任。
3. 工伤认定争议:如果启动了工伤认定程序,那么应当优先处理工伤保险赔偿问题,避免交叉适用侵权责任法与劳动法相关规定,以维护法律关系的清晰性。
案例二:搁置物、悬挂物致损的责任认定
在物件脱落或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法院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
1. 过错证明: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是否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已尽到合理的管理和维护义务。这包括定期检查、维修记录等。
2. 共同侵权的认定:只有在存在多个责任人且符合《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共同侵权要件(如主观意思联络、行为结合导致同一损害结果)时,才能适用连带责任规定。
3. 责任比例划分:如果存在多个责任人,则应当根据各自的行为过错程度来确定赔偿比例。这需要法院在事实查明阶段进行细致的分析判断。
实务中的法律适用争议与解决路径
(一)关于责任主体的认定问题
1. 所有人 vs 管理人 vs 使用人的区分: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所有者将建筑物出租给管理者或使用者的情况。需要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范围,进而准确判定责任归属。
2. 发包方的责任承担: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若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脱落坠落事件,则应当追究总承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的责任。建设单位如果存在未尽到监督义务的情形,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二)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
1.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根据《侵权责任法》第85条的规定,在受害人证明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若想免责,则必须自证清白。
2. 具体过错形式的举证:在建筑物外墙保温材料脱落导致路人受伤的情况下,所有人需要证明其在选择材料、施工监督、日常维护等方面不存在任何过错。
(三)关于责任竞合问题
1. 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的竞合:如案例一所示,若受害者为用人单位员工,则可能存在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的竞合。此时需要根据个案情况选择适当的救济途径,或协调两种法律关系的适用。
2. 多重责任主体的交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多个责任人(如建筑物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物业管理公司等)。这就需要法院对各方的具体过错行为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份额。
实务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 风险防控建议:
建筑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在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应特别注意外墙涂料、玻璃幕墙等易脱落部位的质量把关。
加强日常巡查维护,建立完整的检查记录档案。
2. 证据收集建议: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当重点审查责任人的过错证据。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以确定建筑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或管理上的瑕疵。
《侵权责任法》85条案例精解|共同侵权责任认定与实务适用 图2
3. 法律统一适用的建议:
应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等方式,统一规范《侵权责任法》第85条在实务中的适用标准,避免各地法院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同案不同判。
《侵权责任法》第85条的确立与实践运用,在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也对建筑物等相关责任人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司法实践中,需要法官准确把握法律条文的适用要件,审慎判断各方当事人的过错情形,并作出公正裁判。而实务操作中,则需要相关主体强化风险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共同预防和减少此类损害事件的发生。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