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 第三版 程啸 精解
侵权责任法概述
侵权责任法,又称侵权行为法,是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当行为人因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益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称。侵权责任法是民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我国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是对我国 previous 数的法律规定的继承和发展,该法共分为七章,包括了民事权益的的一般规定、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责任、损害赔偿、承担责任的方式等内容,体现了对人民权益的充分保护以及对侵权行为的严格规制。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公平原则。又称合则,是指行为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诚实信用原则。是指行为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有欺诈、虚假陈述等行为。
(三)安全保障义务原则。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不得放任风险。
(四)损害赔偿原则。是指因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导致他人权益受损,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五)责任与损害程度相适应原则。是指行为人的赔偿责任应当与被侵权人遭受的损害程度相适应。
(六)承担责任的方式原则。是指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方式,应当与损害程度相适应。
侵权行为的认定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侵权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观要件。侵权行为必须具有过错,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到其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权益的损害,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二)客观要件。侵权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即行为人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
(三)损害后果。侵权行为必须导致他人权益受损,即行为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侵权责任的发生
侵权责任的发生,必须以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为条件,被侵权人的权益受损为后果。当具备上述条件时,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损害的发生具有可归因性。即损害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或者过错所导致的。
(二)损害的损害结果具有可赔偿性。即损害的结果可以量化,并可以金钱来弥补。
(三)行为人应当具有过错。即行为人应当具有过错,如果行为人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金钱赔偿。即行为人向被侵权人支付一定数额金钱,以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
(二)物品赔偿。即行为人向被侵权人交付与损失相当的物品,以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
(三)消除障碍。即行为人采取措施消除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以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
(四)恢复原状。即行为人采取措施使被侵权人的权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
(五)赔礼道歉。即行为人对被侵权人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并在适当的方式下进行道歉,以弥补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害。
侵权责任的承担
侵权责任的承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的停止。即当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应当停止该行为。
(二)赔偿的支付。即行为人应当向被侵权人支付赔偿金,以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
(三)承担其他相关责任。即行为人还应当承担其他相关责任,如消除障碍、恢复原状等。
侵权责任法作为民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保护人民权益、规范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侵权责任的认定、发生、方式和承担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侵权责任法,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