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治理与法律责任|法律视角下的暴力干预|未成年人保护法
“只有暴力才能治校园欺凌”这一观点近年来在社会舆论场中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面对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唯有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包括使用武力,才能有效遏制欺凌者的嚣张气焰;也有人主张,应当通过教育、心理疏导等非暴力手段来化解矛盾,避免激化双方对抗情绪。这种分歧凸显了校园欺凌治理中的法律与伦理困境:在尊重人权和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在保护受害者权益与约束加害者行为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从法律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与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暴力能否治校园欺凌”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建议。
校园欺凌的定义与法律内涵
校园欺凌(Bullying)是指发生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由一方或多方故意或者过失地对他人实施的身体、语言、心理侵害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的规定,欺凌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殴打、侮辱、恐吓、孤立、排挤等形式。校园欺凌不仅限于身体伤害,还包括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实施的“软暴力”,如散布谣言、恶意剪辑视频等。
校园欺凌治理与法律责任|法律视角下的暴力干预|未成年人保护法 图1
“只有暴力才能治 campus bullying”观点的法律分析
支持“以暴制暴”的观点者通常认为,在面对极端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时,必须采取同样激烈的手段予以反击。这种主张表面上看似合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正义原则,但若从法律角度审视,该观点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
1. 违反法律禁止暴则
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我国法律明文禁止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任何以暴制暴的行为,无论其初衷多么良好,都可能触犯法律红线。
2. 难以界定暴力的“适度性”问题
即使是在自卫或防卫他人的场合,也需要严格符合法律法规关于必要限度的要求(参见《民法典》第181条)。实践中很难判断何种程度的暴力才属于“正当合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升级为新的侵权行为。
3. 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如果鼓励甚至纵容使用暴力解决矛盾,将导致校园内部形成恶性循环:一部分学生为了自保而学习暴力技巧,另一部分则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忍气吞声。最终只会让校园欺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解。
法律视角下的校园欺凌防治对策
既然“以暴制暴”不可取,那么究竟该如何依法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呢?以下将从法律制度完善和具体应对措施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制度层面的完善
1. 加重对欺凌行为的法律责任
当前我国《治安罚法》第42条已经规定了针对欺凌行为的行政处罚,但对于情节恶劣、涉及未成年人恶性欺凌案件,应当进一步明确刑事责任追究标准(参见《关于办理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指导意见》)。建议修改相关法律规定,将反复实施欺凌行为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明确纳入刑法打击范围。
2. 完善联动机制
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可借鉴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的做法,规定学校必须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欺凌防治工作,并定期向教育部门报告情况。
校园欺凌治理与法律责任|法律视角下的暴力干预|未成年人保护法 图2
3. 加强隐私权与名誉权保护
对于网络时代的“软暴力”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建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此类行为的违法性,并赋予受害人便捷的权利救济途径。
(二)具体应对措施的建议
1. 强化预防教育
学校应当将欺凌防治纳入日常教学内容,在新生军训、主题班会等场合开展专题教育。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2. 建立预警监测系统
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设立“反欺凌观察员”制度,由教师和志愿者组成专门团队,定期巡查校园角落,及时发现并介入潜在的冲突行为。应当注重保护举报人隐私,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3.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在发生欺凌事件后,不应仅依赖于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而应当综合运用调解、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可设立“校园调解室”,邀请心理师、法律援助志愿者共同参与纠纷化解。
特殊情况下的法律适用与道德考量
在讨论暴力能否治校园欺凌时,有两个特殊情形需要特别关注:
1. 自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分
根据《民法典》第181条的规定,如果是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实施正当防卫,则依法不负民事责任;但如果超出必要限度,则应当承担相应后果。在面对校园欺凌时,鼓励学生采取合法手段保护自身权益,而非轻易诉诸暴力。
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3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在校生,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对其犯罪记录予以封存。这一制度设计旨在帮助未成年犯更好地改过自新,也提醒我们,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必须妥善把握法律尺度。
“只有暴力才能治校园欺凌”的观点实则反映了社会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无奈与焦虑。但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主张既不符合法治原则,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法治理校园欺凌,应当立足于完善法律制度、创新防治举措,通过教育引导、法律制裁、心理干预等多元化手段,构建起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的建设目标,保护好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