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校园暴力作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校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而且也对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深入研究校园暴力经历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对于维护校园和谐、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暴力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校园暴力经历者进行心理状况的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问卷调查对象为某市某高校的在校学生,共收集有效问卷200份。通过对部分受访者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调查结果
(1)校园暴力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暴力经历者在心理状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焦虑程度较高,抑郁和恐惧程度次之。具体表现如下:
1) 焦虑
校园暴力经历者中,61%的人存在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大、担忧未来、的人际关系紧张等。
2) 抑郁
校园暴力经历者中,37%的人存在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无法享受生活等。
3) 恐惧
校园暴力经历者中,22%的人存在恐惧症状,主要表现为对暴力事件的恐惧、对受害者的恐惧等。
(2)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暴力经历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
2) 社会因素: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3) 学校因素:教育、校园文化、校园安全等。
4) 其他因素: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
(3)干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暴力经历者对心理干预的需求较高,主要表现为:
1) 心理:部分受访者表示,希望能通过心理的,解决心理困扰。
2) 心理教育: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希望学校能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3) 心理支持:受访者普遍希望学校能提供心理支持,如建立心助、开展心理活动等。
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1)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与孩子沟通,建立亲子信任。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要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打击力度,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开展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干预的专业性。学校可设立心理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师,为校园暴力经历者提供心理。可引入社会力量,邀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指导,提高心理干预的专业性。
3) 开展心理活动,增强校园暴力经历者的心理素质。学校可组织心理小组、心理支持等,为校园暴力经历者提供一个相互支持、倾诉的平台,增强其心理素质,降低心理压力。
《校园暴力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图1
校园暴力经历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为校园暴力经历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切实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 校园暴力研究[M].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 李明. 校园暴力防范与干预[M].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3] 王瑞. 校园暴力干预策略研究[D]. : 师范大学, 2016.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