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款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
条款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的完善
条款,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一方利用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内容的合同。在我国,条款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发了大量纠纷。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逐渐完善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从条款的概念、类型、危害、法律规制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等方面展开论述。
条款的概念与类型
(一)条款的概念
条款是指一方在合同中,通过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对方权利、减轻或者免除对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等内容的合同。条款实质上是对对方权利的剥夺,是对对方利益的损害,是对合同自由原则的破坏。
(二)条款的类型
条款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 图1
1. 格式条款型。格式条款是指在合同中预先拟定,并在合同中作为一般条款出现的,排除或者限制对方权利、减轻或者免除对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等内容的条款。
2. 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型。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型条款是指一方通过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对方权利、减轻或者免除对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等内容的条款。
3. 合同其他形式型。合同其他形式型条款是指在其他合同形式中,通过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对方权利、减轻或者免除对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等内容的条款。
条款的危害
(一)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条款往往利用格式条款的形式,限制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在签订合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知道条款的内容,导致消费者在合同中权益受损。
(二)损害消费者的选择权
条款往往通过排除或限制消费者选择权的方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签订合由于条款的存在,往往无法自主选择是否签订合同,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三)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条款往往通过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方式,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签订合由于条款的存在,往往无法享受公平的交易条件,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法律规制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
(一)法律规制
我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条款进行了规制。《合同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格式条款的制定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
我国通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对条款的查处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一)利用格式条款并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益的;(二)利用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益的;(三)未按照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四)不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的;(五)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条款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的重要课题。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继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加大对条款的查处力度,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