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与未来治理路径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 ”模式的深化,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商平台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交易生态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规范电商平台参与者的市场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电商领域反不正当竞争规制的对象包括平台内经营者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中心主任赵志刚的主旨演讲,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规制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厘清网络交易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电商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为电商平台内的经营者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明确了监管部门的执法依据。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该法律规定了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诋毁、不当有奖销售等十多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对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电子商务法则从平台服务规范的角度出发,对电商平台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了细化。
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与未来治理路径 图1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规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类行为:类是炒信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通过虚构交易量或好评来误导消费者选择,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李青副局长的阐述,《电子商务法》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平台经营者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第二类是商业混淆行为。包括“傍名牌”、假傍企业字号等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第三类是网络传销和虚假宣传行为。一些电商经营者通过夸大产品功效、虚构商品来源等方式进行营销推广,误导消费者决策。
对于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平台自营与第三方商家的责任区分。根据高级人民法院的相关判例,电商平台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对于第三方商家的行为,平台经营者则负有监督和管理义务。
算法推荐机制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特定竞争对手进行降权或屏蔽,这种“数据流量劫持”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对此,需要从反垄断法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制。
跨境电商的特殊性问题。由于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差异和监管协调问题,跨境电商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需要国际间的与协调。
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与未来治理路径 图2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智慧检务办公室的研究报告,在“十四五”期间,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法规将进一步完善。预计《修订案》将在年内出台,明确电商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
“信用中国”的建设将提速。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电商平台经营者的诚信约束。
智慧监管能力将持续提升。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商平台行为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查。
从长远来看,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平台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当加强执法力度,并注重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消费者也需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着《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规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平台算法的监管,防止技术滥用;二是完善跨境电商领域的法律制度,推动建立区域性的监管机制;三是引导平台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打造放心消费环境。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电商平台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网络交易市场秩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