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法律规制|广告法监管|商业诚信建设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词滥用的现状及问题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法律问题。“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为了达到谋取不正当竞争利益的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性手段,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等进行误导性的宣传行为。而“绝对化用语”则是指在商业广告中使用诸如“国家级”、“最高级”、“最佳”、“唯一”、“最优秀”等具有绝对意义的词语,这类用语通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相抵触。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虚假宣传和绝对化用语的乱象频发。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虚假宣传的危害性也进一步加剧。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在商业宣传中肆意滥用绝对化用语,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从法律角度出发,详细探讨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定义、危害及其规制路径。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法律规制|广告法监管|商业诚信建设 图1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虚假宣传的基本定义及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或服务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虚假宣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1. 虚构事实:如虚构产品性能、功效,或者编造用户评价和使用效果。
2. 隐瞒真相:如故意掩盖商品缺陷或服务限制条件,误导消费者。
3. 夸大表述:过分夸大商品或服务的优势,使其与实际不符。
虚假宣传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经营者)、客体(消费者的利益)以及主观故意性。只有当经营者的宣传行为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并且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的误解,才构成虚假宣传。
(二)绝对化用语的具体规定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法律规制|广告法监管|商业诚信建设 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这一条款的核心目的是防止企业通过夸大其词的表述误导消费者。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如何界定“绝对化用语”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XX产品全国销量领先”是否构成绝对化用语?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广告的具体内容、宣传范围以及是否有客观依据等多方面因素。即便没有直接使用诸如“最佳”、“唯一”等词语,但如果通过暗示性表述达到与绝对化用语相同的效果,也可能被认定违法。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一:虚构用户评价的虚假宣传案
2023年,某电商平台因涉嫌虚构用户评价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该平台通过雇佣网络水军生成大量好评,并在商品详情页中大肆宣扬“销量”、“用户满意度9%”。法院审理认为,该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虚假宣传,最终判令被告赔偿消费者损失并罚款50万元。
(二)典型案例二:滥用绝对化用语的广告违法案
某保健品公司声称其产品“国家级认证”、“最适合中老年人”。事实上,该产品仅获得省级奖项,并且缺乏相关权威认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广告法》第九条的规定,对该企业作出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三)典型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表明,无论是虚构用户评价还是滥用绝对化用语,都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是否造成了广泛的消费者误解或财产损失。
2. 主观恶意程度: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情节。
3. 违法后果的具体表现:如罚款金额、赔偿责任等。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法律规制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在规制虚假宣传和绝对化用语方面已经形成了《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部分条款的规定仍显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条文,明确界定“绝对化用语”的范围,以及如何认定虚假宣传中的主观故意。在广告发布前引入内容审核机制,要求企业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二)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虚假宣传和绝对化用语的执法力度,尤其是针对互联网平台上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
(三)推动行业自律建设
行业协会应当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可以发布《商业广告内容准则》,明确禁止使用绝对化用语,并对企业如何避免虚假宣传提出具体建议。
(四)提升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帮助消费者识别虚假宣传和滥用绝对化用语的行为,并鼓励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的滥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应当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推动行业自律以及提升消费者法律意识等多个维度入手,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虚假宣传和绝对化用语的蔓延,进而实现商业诚信与市场秩序的根本改善。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