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虚假宣传|如何依法维权及手续办理指南

作者:恋∮一座城 |

开发商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行为人故意夸大或虚构商品、服务的真实情况,以此误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行为。在房地产领域中,虚假宣传通常发生在开发商对其项目的推广过程中。将用途性质为商业办公的项目包装成“公寓”出售给购房者,或者通过广告夸大楼盘的配套设施与周边环境等。

当开发商进行虚假宣传时,不仅损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详细探讨在遇到开发商虚假宣传时,消费者如何依法维权以及相关手续的具体办理流程。

开发商虚假宣传|如何依法维权及手续办理指南 图1

开发商虚假宣传|如何依法维权及手续办理指南 图1

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

开发商的虚假宣传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 虚构项目用途

开发商将商业办公性质的楼盘宣传为“SOHO公寓”或“住宅”,误导购房者购买用于居住的商品房。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预售许可规定,还可能导致购房者无法按计划使用所购房屋。

2. 夸大配套设施与周边环境

开发商在广告中承诺“名校分校”、“高端商业综合体入驻”等不切实际的内容,或者故意忽略项目存在的交通不便、噪音污染等问题。这些行为容易误导消费者对项目的整体评价。

3. 隐瞒重要信息

未如实向购房者披露土地使用年限、产权归属、预售证的真实性等关键信息,导致购房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受到侵害。

4. 通过虚假优惠诱导交易

开发商虚构“限时折扣”、“额外赠送面积”等促销手段,或者故意抬高后再进行大幅打折,以此吸引消费者在非理性状态下作出购房决策。

5. 利用模糊性语言误导购房者

在广告中使用如“高端社区”、“生态宜居”等难以量化的形容词,让购房者产生错误的预期。

遭遇虚假宣传时的基本维权步骤

1. 收集证据

- 收集所有与开发商签订的购房合同、楼盘宣传资料(包括广告单页、文章、人员口头承诺的录音或文字记录等)。

- 注意保留付款凭证,如定金收据、转账记录等。

2. 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消费者可以通过拨打市长“12345”或登录当地住建部门的进行投诉。住建部门会依据《广告法》、《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调查。

3. 要求赔偿或退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退还未履行部分的购房款以及支付相应赔偿金。如果购房者因此遭受了额外损失(如中介费、装修费用等),也可以一并主张。

4. 提起法律诉讼

如果通过协商或投诉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中,购房者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并导致其遭受损失。

具体手续办理流程

1. 确认权利受损事实

购房者需要先确定开发商的虚假宣传行为确实给自己造成了实际损害。楼盘的实际用途与广告承诺不符,导致房屋无法满足居住需求。

2. 向住建部门提出书面投诉

- 携带购房合同、宣传资料及相关证据材料,到当地住建局或房管局提交投诉申请书。

- 住建部门会在收到投诉后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

3. 协商解决争议

- 在住建部门的调解下,与开发商就退房退款或赔偿金额达成一致。

- 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可以要求住建部门将案件移送至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

4. 申请行政处罚

- 如果住建部门认定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购房者可以要求对开发商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预售许可证等)。

5. 提起民事诉讼

- 通过法院起诉时,需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并依据《合同法》主张解除购房合同及赔偿损失。

- 法院将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判决。

法律责任与赔偿范围

1. 行政处罚

开发商因虚假宣传行为可能面临以下处罚:

- 责令改正,停止预售;

- 罚款(通常为违法所得的一定比例);

- 吊销房地产开发资质。

开发商虚假宣传|如何依法维权及手续办理指南 图2

开发商虚假宣传|如何依法维权及手续办理指南 图2

2. 民事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承担以下责任:

- 退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

- 赔偿直接损失(如中介服务费、装修费用);

- 赔偿间接损失(如因虚假宣传导致房屋贬值的部分)。

如何避免陷入虚假宣传的陷阱

1. 全面了解项目信息

在购房前,购房者应仔细查看项目的预售许可证、土地使用证等相关证件,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真实性。

2. 注意广告内容的法律界限

广告中使用模糊性语言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必要时可以要求将宣传内容写入书面合同。

3. 关注预售风险提示

在签订购房合应特别留意关于项目用途、配套设施等条款的具体约定,确保与宣传一致。

4. 选择正规渠道维权

如果发现虚假宣传行为,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投诉举报,避免采取过激手段。

开发商的虚假宣传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破坏了房地产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购房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应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要擦亮眼睛,避免被不实宣传误导。国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保护消费者利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