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法律防范与家庭教育责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和参与网络活动的年龄逐年降低。与此网络暴力这一社会问题也逐渐向低龄化、普遍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社交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与之伴生的网络暴力事件更是呈现爆发式。未成年人作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在面对网络空间的复杂信息时,往往难以准确辨别和自我保护。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手段诱导未成年人参与或实施网络暴力行为。
未成年人接触校园暴力内容的法律风险
1. 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在2023年发布的中指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比例高达65%以上。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法律防范与家庭教育责任 图1
司法实践中,一些父母为了图省事,将手机交给未成年子女独自使用,导致其接触到各种暴力、色情等违法视频内容。这些信息不仅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可能诱发他们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2. 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暴力的法律责任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特别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轻微强制或者胁迫手段参与绑架、抢劫等共同犯罪的,应当依法从轻处罚。"
根据显示,在涉及网络暴力的案件中,加害人年龄呈现明显低龄化趋势。一些尚未成年的施暴者往往在父母和学校监管漏洞下,模仿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或游戏场景,对同班同学实施暴力侵害。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责任
1. 家长监护职责的边界与履行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
具体到实践中,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机制
(2) 加强对子女上网行为的监管
(3) 适当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4) 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朋友关系
在张三诉李四侵权案中,法院判决明确指出:"家长未尽到合理监护义务,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2. 学校 violence预防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法律防范与家庭教育责任 图2
根据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学校应当:
(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2) 定期开展法治教育
(3) 及时处理校园暴力事件
(4) 为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某市实验中学通过设立"心理室",聘请专业社工人员对学生进行疏导,并取得了显着成效。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预防体系
1. 企业社会责任:互联网平台的管理义务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信息内容分类管理办法》,网络平台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2) 加强内容审核把关
(3) 及时清理有害信息
(4) 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工作
腾讯公司开发的"未成年人守护系统"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2. 司法机关的职能定位与实践创新
成立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庭,探索建立"圆桌审判"模式。这种温和型的司法,有效缓解了未成年被告的心理压力。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向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侵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唯有各方协同配合,构建起严密的防护网,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损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 加大执法力度
(3)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4) 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