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会怎样|法律后果|应对措施

作者:湮落缪苏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言论。网络诽谤作为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从法律角度详细阐述网络诽谤的定义、构成要件及其法律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们需明确网络诽谤以及其与侮辱的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侮辱是指以口头、书面或图像等形式,公然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而诽谤则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社会评价的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捏造事实”:侮辱可以基于真实事件进行夸大或歪曲,而诽谤则明确要求行为人虚构事实。司法实践中,由于诽谤更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判断,因此其认定标准相对更为严格。

网络诽谤的构成要件

根据《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相关规定,构成网络诽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行为必须是捏造虚假信息。“捏造”,是指行为人编造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并非完全虚构的信息亦可成为诽谤内容。

网络诽谤会怎样|法律后果|应对措施 图1

网络诽谤会怎样|法律后果|应对措施 图1

2. 行为人实施了散布行为。即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这些虚假信息,无论是一对一发送还是在公开论坛发布,都构成散布。

3. 被害人社会评价因此降低。具体包括公众对被害人的信任度减少、商誉贬低等情形。

4.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既包括直接意图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也包含明知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而放任不管的间接故意。

网络诽谤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网络诽谤可能承担以下三种责任:

(一)民事责任

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典规定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方式以及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来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二)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罚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如果诽谤行为尚未构成犯罪,机关可对行为人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具体处罚幅度需视行为情节而定。

网络诽谤会怎样|法律后果|应对措施 图2

网络诽谤会怎样|法律后果|应对措施 图2

(三)刑事责任

当网络诽谤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时,将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的诽谤罪。根据司法解释,“情节严重”指的是以下情形:

1. 同一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5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50次以上;

2. 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网络诽谤的应对措施

对于遭受网络诽谤的行为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及时保留证据

应立即对相关网页内容进行截图并保存,有条件的可公证固定证据。电子数据在诉讼中具有法律效力,但需注意妥善保管以确保真实性。

(二)向平台投诉

绝大多数社交平台均设有举报机制。用户可通过平台的渠道提交侵权信息,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要求对方采取必要措施。

(三)向机关报案

对于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诽谤行为,应立即向警方报案并案件线索及相关证据。机关将依法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四)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

受害人可依据具体情况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不属于自诉范围的案件(如需公检法联动侦查),则需要向机关申请立案。

网络空间的治理

为有效减少网络诽谤行为的发生,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外,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法治意识;

2. 完善网络平台管理机制,设立专门审核团队;

3.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与道德意识。

典型案例分析

以百度贴吧上的一起真实案例为例:甲因与乙发生矛盾,在贴吧发帖称“乙多次骚扰女性并偷拍”,虚构事实进行诽谤。帖子发布后引发大量关注,对乙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最终法院判决甲构成诽谤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赔偿相应损失。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法治观念,在行使个人言论自由的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面对网络诽谤行为时,既要坚决维护自身权益,又要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以及提升公众法治意识等措施,我们有望逐步构建一个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为人民群众更多福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