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人挂照片侵犯肖像权吗?|肖像权保护与网络侵权认定
“挂人挂照片”及肖像权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挂人”现象逐渐增多。“挂人”,是指在社交平台或其他网络空间中,通过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公开指责、羞辱或攻击他人。“挂人挂照片”则是指在此类行为中,不仅 accompagn 了文字描述,还配上了当事人的照片或截图。这种行为屡见不鲜于网络暴力事件中。
“挂人挂照片”是否构成对肖像权的侵犯呢?需要明确肖像权的概念和法律内涵。根据《民法典》第1018条,肖像权是自然人对自己的面部形象享有专有权,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民法典》第1020条规定了对肖像权的合理使用范围,但这些规定多集中于商业用途。
挂人挂照片行为的法律认定
挂人挂照片侵犯肖像权吗?|肖像权保护与网络侵权认定 图1
肖像权的基本内容
肖像权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制作专有权。自然人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制作自己的肖像。
2. 使用专有权。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肖像。
3. 再次创作权。他人不得对其肖像进行歪曲、丑化或恶搞。
“挂人挂照片”的行为性质
1. 行为特征:
(1)公开性:通过网络平台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
(2)侮辱性:往往伴有贬低、攻击性的文字描述;
(3)侵权性: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
2. 构成要件分析:
(1)实施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或组织;
(2)存在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照片的行为;
(3)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意性;
(4)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法律认定标准
根据《民法典》第1018条和第1024条,认定“挂人挂照片”是否构成肖像权侵犯的关键在于:
1. 是否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照片;
2. 是否具有营利目的;
3. 是否造成损害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
(1)网络环境中对肖像的合理使用边界需要明确;
(2)侮辱性言论与肖像权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需要界定;
(3)对于“挂人”行为中可能涉及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
案例分析:典型司法判例解析
案例一:陈某诉某网络平台案
基本案情:
陈某因在朋友圈发布不当言论,被某网友截图并配上侮辱性文字和照片转发至多个网络群组。陈某以肖像权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
支持原告主张,被告需要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责任。
案例二:李某与某公司名誉权纠纷案
基本案情:
李某参与了某社会活动后,被某媒体报道并配发照片。公司以侵犯肖像权为由提起诉讼。
挂人挂照片侵犯肖像权吗?|肖像权保护与网络侵权认定 图2
判决结果:
法院认定报道具有新闻价值,属于合理使用范畴,不构成侵权。
法律适用要点分析:
1. 新闻报道的合理使用边界
(1)必须基于公共利益;
(2)内容真实;
(3)使用方式适当;
(4)不得过度商业化。
2. 侮辱性言论与肖像权的关系
(1)如果行为人实施侮辱,则构成精神损害赔偿;
(2)单独的肖像使用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要件认定侵权。
3. 网络环境下的特殊考量: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
(2)网络证据的保存与采信问题。
法律后果: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根据《民法典》第1025条的规定,侵权人需要承担以下民事责任:
1. 消除影响。通过在相同平台发布声明等方式消除负面影响。
2. 赔礼道歉。以书面形式向受害人赔礼道歉。
3. 赔偿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实践建议: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作为社交平台的使用者,应当:
1. 了解自身权利边界
- 不得随意使用他人肖像
- 发布内容前进行合法性审查
2. 切实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 避免因不当行为引发侵权纠纷
- 学会收集保存证据
3. 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发布制度;
(2)加强对员工网络行为的管理与培训;
(3)及时处理相关投诉举报。
肖像权保护的完善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肖像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完善法律规定
- 细化“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
- 规范网络环境下肖像权保护的具体规则
2. 加强司法指导
- 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 提供典型案例指导
3. 强化社会共治
-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 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挂人挂照片”行为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与否,取决于具体行为方式及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在享受网络自由的我们也要恪守法律底线。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司法实践中需要准确界定权利边界,在保护合法权益的也兼顾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对“挂人挂照片”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加强-network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期待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普法教育等措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