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犯隐私权立案标准与实战指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侵犯隐私权案件不断增多,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加强侵犯隐私权案件的打击力度,提高基层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能力,我国于2020年9月16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犯隐私权立案标准与实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人民法院审理侵犯隐私权案件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导。结合《指南》就如何界定侵犯隐私权、如何立案、如何调查取证等方面进行探讨。
侵犯隐私权的界定
1.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根据《指南》第2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号码、、、信号、社交账号等。实践中,应当注意界定个人信息的范围,避免泛化。
2.法定的个人信息。根据《指南》第3条,法定的个人信息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个人身份信息、健康信息、财产信息等。在审理侵犯隐私权案件时,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判断是否属于法定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犯隐私权立案标准与实战指南》 图1
3.权利人的同意。根据《指南》第4条,在采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取得权利人的同意。权利人明确表示同意或者未明确表示不同意均视为同意。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国家利益等,可以不要求权利人同意。
侵犯隐私权的立案标准
1.具有侵害性的行为。根据《指南》第5条,具有侵害性的行为包括:未经权利人同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权利人的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提供具有商业价值的个人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权利人的隐私信息等。
2.损害后果。根据《指南》第6条,损害后果包括:权利人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造成权利人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等。
3.因果关系。根据《指南》第7条,具有侵害性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侵犯隐私权行为是损害后果的发生原因。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调查、认证,确认真实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侵犯隐私权的实战指南
1.审查立案。审理侵犯隐私权案件,应严格依法审查立案。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应进行形式审查,确保起诉状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对于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告知原告,并说明理由。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受理并依法审理。
2.调查取证。审理侵犯隐私权案件,应充分调查、取证。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调查:
(1)要求原告提供相关证据,如起诉状所列的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等。
(2)询问当事人、证人等,了解案件相关情况。
(3)通过网络爬虫、大数据技术等手段,获取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4)其他必要的调查手段。
3.审理程序。审理侵犯隐私权案件,应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当事人达成和解。在审理过程中,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适用普通程序或者简易程序,保证审判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犯隐私权立案标准与实战指南》的发布,为人民法院审理侵犯隐私权案件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指导。只有依法打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