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及实践应用》
关于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及实践应用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因某种法定事由的出现,使原已开始计算的诉讼时效期间得以中断,从而使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得以减免或者免除的法律现象。我国《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法律规定的具体条文较为抽象,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本文旨在分析《关于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的立法背景及其具体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适用问题,以期为法律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参考。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立法背景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是指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权利人应当向侵权人提出侵权诉讼的期限。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权利人应当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使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侵权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及时性等特点,权利人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往往难以掌握侵权行为的证据和线索,导致权利人行使侵权诉讼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责任诉讼时效进行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及具体内容
1.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提起诉讼,损害后果尚未成就的,可以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当权利人发现侵权行为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提起诉讼。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断的规定。权利人应当及时行使诉讼权利,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2.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具体内容
(1)权利人发现侵权行为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在此阶段,权利人虽然已经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向侵权人提出诉讼。此时,如权利人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受理。
(2)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断的规定。权利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有权向侵权人提起诉讼。在此阶段,如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法院仍然应当受理。
《关于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及实践应用》 图1
(3)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根据《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的规定,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权利人在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向侵权人提出道歉、赔偿等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1)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的时间认定问题。在实际案例中,权利人往往在侵权行为发生一段时间后才得知侵权行为的存在。对于这种情况下,如何认定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的时间,存在一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从权利人的得知侵权行为的时间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2)诉讼时效中断后,如何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具体计算方法。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提起诉讼,损害后果尚未成就的,可以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但未明确具体如何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具体计算方法。实际操作中,对于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如何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存在不同理解和运用。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法律规定的具体条文较为抽象,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法律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分析案件具体情况,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