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解读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是我国用以规定民事侵权行为法律后果和承担侵权责任的基本法律。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对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以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文旨在解读《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适用问题。
法律条文
《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因他人财产权益受损害,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需要证明侵权人的过错。但是,有关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条文解读
1. 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
该条文所规定的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在侵权行为中,有过错的当事人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这里所称的“过错”,是指行为人具有过错的主观状态,其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标准。而损害后果,是指因侵权行为而造成他人民事权益的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2. 侵权责任的认定
在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过程中,需要证明侵权人的过错。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状态。证明侵权人存在过错,是确定侵权人应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并非所有侵权行为都存在过错,有关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3. 举证责任
在侵权责任纠纷中,受伤方需要承担证明侵权人过错的举证责任。受伤方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存在过错。如能证明侵权人存在过错,则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反之,如果受伤方无法证明侵权人存在过错,其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将难以成立。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张三在行驶中的汽车上放置物品,不慎掉落砸中李四的头部,造成其受伤。张三认为李四的受伤是其行为导致的,要求李四承担侵权责任。
分析:在本案中,张三需要证明自己的行为存在过错,即在放置物品时存在过错。如能证明张三在放置物品时存在过错,则其应承担侵权责任。在本案中,张三无法证明自己在放置物品时存在过错,因此其请求李四承担侵权责任将难以成立。
适用建议
1. 提高当事人对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 second款的意识,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使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在实际案例中,当事人应积极收集证据,证明侵权人的过错。如能证明侵权人存在过错,则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将更容易成立。
3. 对于当事人来说,在遇到侵权责任纠纷时,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了侵权责任的认定和举证责任,对于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案例中,当事人应积极证明侵权人的过错,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工作者也应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法律知识,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