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单位用人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

作者:七分长情 |

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劳动关系中涉及的侵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单位用工行为,于2023年12月出台《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4〕1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这部司法解释专门针对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的侵权责任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处理相关纠纷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解释共26条,重点解决了实践中常见的几个突出问题:

1. 非法雇佣童工的责任认定;

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单位用人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 图1

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单位用人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 图1

2. 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法律责任;

3. 员工因工受伤时单位的连带责任;

4. 第三方劳务派遣中的侵权责任划分;

5. 退休人员返聘期间受伤的处理规则。

该司法解释的出台,填补了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有关用人单位侵权责任认定的法律空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法律条文的理解、典型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主体部分:用人单位侵权责任的主要规定

非法雇佣童工的责任认定

根据《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司法解释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发生工伤事故的,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较之前法律有明显突破:

1. 扩大了单位的责任范围。即使童工本人存在主观 fault(过失),单位仍需承担全部责任。

2. 细化了赔偿项目。明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在内的各项损害赔偿。

典型案例:某玩具厂非法雇佣15岁童工小张,因其操作不当导致右手受伤,法院根据司法解释判决该玩具厂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并额外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五万元。

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法律责任

随着妇女权益保护意识提升,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问题备受关注。司法解释第六条至第九条规定了以下

1. 明确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包括招聘环节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

2. 规定单位对性骚扰行为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则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3. 被侵害人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典型案例:某公司人事主管李某违反规定,以"女生不适合技术岗位"为由拒绝录用具备同等资质的张女士。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构成就业性别歧视,并支付相应赔偿。

员工因工受伤的责任承担

在工伤认定方面,司法解释第十条至十三条细化了单位责任:

1. 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仍需承担全部工伤赔付责任。

2. 因第三人原因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单位仍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3. 明确了停工留薪期工资和护理费用的具体标准。

典型案例:建筑工人王某在工地受伤,其所在公司未能及时为其缴纳工伤保险。根据司法解释规定,该公司需承担全部工伤赔付责任,并额外支付50%的经济补偿金。

劳务派遣中的侵权责任划分

针对实践中常见的劳务派遣纠纷,司法解释第十四条至十六条作出了明确规定:

1. 明确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各自的责任范围。

2. 规定在派遣员工发生侵权时,用工单位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被侵害人可以向任一单位主张权利。

典型案例:某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员工张某因操作失误致人损害。法院判决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共同承担责任,并依法追偿。

退休人员返聘的责任界定

随着老龄化加剧,返聘退休人员现象普遍。司法解释第十七条规定:

1. 返聘人员在工作期间遭受伤害的,可参照工伤处理。

2. 单位需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

3. 明确了补缴社保的具体办法。

典型案例:某科研机构返聘研究员刘某突发心脏病去世,其家属依法获得相当于工伤保险待遇的赔偿。

实务操作要点

为确保司法解释有效落实,用人单位应当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 建立健全用工制度

完善招聘流程,杜绝非法雇佣行为;

加强入职背景审查;

制定反性骚扰政策和投诉机制。

2. 规范劳动关系管理

及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规范签订劳动合同;

建立健全考勤和绩效考核制度;

3. 完善工伤预防措施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

改善工作环境;

制定应急预案;

4. 妥善处理劳务纠纷

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单位用人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 图2

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单位用人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 图2

配合劳动仲裁机构调解;

协助完成工伤认定;

积极履行 court判决。

司法解释的现实意义

《用人单位侵权责任司法解释》的出台,是对背景下劳动争议案件审理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强化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为规范单位用工行为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具体适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各地法院应当统一裁判尺度;

2. 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配套;

3. 用人单位要提高依法用工意识;

相信随着这部司法解释的深入实施,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将更加完善,劳动关系也将更加和谐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