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保护|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路径

作者:始于心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品牌意识的增强,商标侵权问题日益突出。在传统的静态商标保护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动态商标”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从法律角度深入探讨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立法保护路径,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商标侵权责任体系。

“动态商标”及动态商标侵权责任?

动态商标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需要,对已注册商标进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商标形态。它既包括对注册商标的正常使用,也涵盖基于品牌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等行为所产生的新增标识。

立法保护|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路径 图1

立法保护|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路径 图1

与传统商标相比,动态商标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灵活性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对已有商标元素的局部调整,也可以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数字化呈现。某企业为其经典商标增添AR互动功能,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产品包装获得增强现实体验,这种创新性使用方式就属于典型的动态商标运用。

我国《商标法》目前尚未对“动态商标”作出专门规定,但相关司法实践已经体现出对这一新型商标形态的保护倾向。2023年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院认定某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注册商标进行创新性使用,属于合法行为,并对侵权方判决赔偿。

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

1. 一般条款适用:《商标法》第57条

我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商标 registrant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标志,容易引起混淆的,属于侵权行为。这一规定为动态商标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护框架。

2. 具体条款适用:特殊形态的商标使用

(1)续展与变更登记制度

根据《商标法》第39条至45条规定,注册商标需要进行续展或变更登记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若动态商标涉及注册信息变更,需严格履行法定程序。

(2)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机制

我国对驰名商标采取了强化保护措施,尤其在跨类别使用、网络侵权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动态商标提供了更高标准的保护。

3. 司法判例中的动态商标保护

(1)2020年“某酒业公司诉某电商平台侵权案”中,法院认定平台未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判决承担连带责任。

(2)2022年“某食品企业数字商标维权案”,法院采纳了关于动态商标的专家意见,首次明确数字化商标受法律保护。

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特殊性与新挑战

1. 技术驱动下商标形态的多样化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商标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AR商标、VR商标以及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商标等新型商标形态不断涌现,对传统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考验。

立法保护|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路径 图2

立法保护|动态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与实践路径 图2

2. 跨平台侵权与域外 jurisdiction问题

(1)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的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和跨区域性特点。

(2)平行进口商品上使用的动态商标标识往往存在法律冲突。某些在欧美市场合法使用的动态商标在中国可能面临 IP 挑战。

3. 消费者认知与可识别度问题

动态商标的使用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特别是在视觉呈现方式频繁更新的情况下,如何界定合理使用边界成为难题。

完善我国动态商标侵权责任制度的建议

1. 健全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动态商标概念

我国应借鉴欧盟《统一专利法》的经验,在修订《商标法》时引入“动态商标”专门条款。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界定动态商标的基本特征和保护范围;

明确动态商标的注册、变更及续展程序;

建立动态商标与驰名商标的特殊关系制度。

2. 强化行政监管:建立高效的执法协作机制

针对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多发的情况,建议:

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知识产权局的合作;

推动跨区域联合执法常态化;

建立动态商标数据库,方便行政机关快速识别侵权线索。

3. 创新司法实践:统一裁判标准

针对当前各地法院在动态商标案件审理中的认识不一致问题,应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和制定司法解释的方式统一裁判尺度。

关注新型技术手段在商标使用中的作用;

确定动态商标标识与传统商标标识的法律地位差异;

建立合理的损害赔偿计算标准。

4.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化挑战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商标组织(WIPO)的相关规则制定,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签订更多的双边互认协议;

参与多边框架下的动态商标保护合作;

建立知识产权执法信息交流平台。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动态商标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标识符号,更是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完善的立法和创新的司法实践来保护这种新型商标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可以通过深化商标法律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静态 动态”相结合的商标保护模式,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改革,争取更多规则制定话语权,也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