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权何时出现?法律对肖像权益的界定与保护路径

作者:千鸢锁画 |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肖像的传播与使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照片,还是商业广告中的形象展示,肖像权的出现和行使都贯穿于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究竟肖像权?它的法律内涵是什么?又何时需要特别关注其法律保护?

肖像权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面部特征通过影像、绘画等方式所形成的视觉形象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十八条的规定,肖像权属于人格权益的一部分,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肖像的制作、使用、公开等行为都应当遵循法律规定,在获得授权前不得擅自进行。

从历史发展来看,肖像权的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确。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媒介的兴起,个人形象逐渐成为一种可识别的独特符号,这使得肖像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逐步形成。特别是肖像不仅具有个人身份标识的功能,还可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

肖像权何时出现?法律对肖像权益的界定与保护路径 图1

肖像权何时出现?法律对肖像权益的界定与保护路径 图1

法律对肖像权益的界定

1. 肖像的基本构成要件

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构成肖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可识别性:能够清晰辨认出特定自然人;

(2)特定载体:以照片、画像或电子影像等形式呈现;

(3)再现特征:准确反映自然人的面部形象特征。

2. 肖像权的四项核心权利

(1)制作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制作肖像的权利;

(2)使用权:对肖像进行商业或非商业用途的权利;

(3)许可权:向第三人授予使用肖像的权限;

(4)维护权:防止肖像被歪曲、丑化或以其他方式损害。

肖像权何时需要特别关注

1. 媒介传播领域

当个人肖像出现在互联网平台、新闻报道或其他媒介载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必须取得肖像权人明确授权;

不得进行营利性使用(如商业广告);

避免损害肖像权人的社会形象。

2. 侵权行为的易发场景

商业用途:未经许可将他人肖像用于产品宣传、商标设计等;

新闻报道:过度暴露隐私或使用不当场合获取的照片;

网络环境:随意传播他人私密照片或进行恶意剪辑。

3. 特殊主体保护

在未成年人和公众人物这两个特殊群体中,肖像权的保护需要特别关注:

(1)未成年人:其肖像权受到法律重点保护,未经法定监护人同意不得使用;

(2)公众人物:虽然个人隐私权益适当放宽,但仍需合理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权利。

侵害肖像权的责任认定与救济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是否构成侵权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使用行为的合法性

擅自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的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侵权。

2. 损害结果的存在

如果侵害行为导致权利人名誉受损、经济利益损失等后果,则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3. 被侵权人的过错情况

若被侵权人事先明知或应知他人可能获利而仍然授权,则其肖像权保护范围会相应缩小。

当肖像权受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采取以下救济措施:

(1)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2)行政投诉: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提起申诉;

(3)刑事报案:在严重侵权行为达到刑事责任标准时,向机关报案。

案例分析与法律建议

典型案例

张三将前女友李四的照片发布到网络社交平台,并配文进行侮辱。法院认定张三的行为构成对李四肖像权和名誉权的侵害,判决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元。

肖像权何时出现?法律对肖像权益的界定与保护路径 图2

肖像权何时出现?法律对肖像权益的界定与保护路径 图2

法律建议:

1. 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擅自制作、使用或公开其肖像;

2. 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人物照片时应核实授权信息;

3. 公众人物虽享有较低的隐私保护标准,但仍然需要对恶意侵权行为进行维权。

肖像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益,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肖像权益,不仅体现了个人法律意识的进步,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面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我们更应该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个人的肖像权益,在享受技术便利的也要遵守法律底线与道德准则。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