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肖像权侵权案件处理与法律分析

作者:ら浅安时光 |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的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是指消费者或个人通过的方式,向商家、平台或其他主体提出关于其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形象的投诉行为。这类投诉通常涉及商业营销活动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照片、视频片段或其他肖像相关内容。

从近年来的社会实践看,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 行为形式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线下广告牌、宣传册使用他人形象,还包括网络平台上的图片使用、短视频剪辑等新型方式;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肖像权侵权案件处理与法律分析 图1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肖像权侵权案件处理与法律分析 图1

2. 技术驱动型侵权增多:AI图像处理技术的普及使得更换面部特征、合成图像变得更加容易,由此引发的侵权纠纷显着增加;

3. 涉案主体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广告公司、企业,也有自媒体、网络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全国范围内因肖像权被侵犯而提起诉讼的案件数量突破了1.5万件,其中超过60%的案件涉及网络平台。这种趋势反映了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的主要表现形式

侵犯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商业广告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

最常见的侵权行为是各类商业广告中使用的模特照片未经许可。一些美容院、培训机构在其宣传页面上擅自使用消费者的照片作为广告素材。

典型案例:

2023年,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医疗美容机构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店内宣传海报及中使用了患者李女士术后恢复效果照片。法院判决该医美机构构成侵权,需赔偿李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人民币5万元。

(二)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当分享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未经许可将他人肖像制作成表情包、恶搞视频等在网络上传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行为往往具有广泛传播性,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三)AI技术滥用引发侵权

AI换脸技术的兴起为肖像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非法合成他人形象,用于商业牟利或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

2022年,网络平台出现大量使用知名公众人物面孔制作的商品广告。经调查发现,这些面部特征的使用是通过AI换脸技术实现的。法院认定这种行为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并依法追责相关责任人。

侵犯肖像权投诉案件的法律定性与处理路径

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侵犯肖像权案件需要遵循一系列法律规定和程序要件:

(一)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8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他人的肖像;

2. 《关于审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0〕26号);

3. 公众场所拍摄照片的合理使用边界也需要根据《民法典》第1035条中的过错责任条款进行认定。

(二)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需具备以下要件:

1. 行为人实施了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

2.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

3. 行为人具有过错,包括故意或过失;

4. 因此造成了损害后果,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

(三)维权路径

1. 协商调解:受害人可以直接与侵权行为人协商,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2. 行政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由行政机关介入调查处理;

3. 司法途径: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案件。

(四)特殊情形下的法律适用

1. 公众人物的肖像权保护有其特殊性;

2. 新闻报道中的合理使用界限需要具体分析;

3. 知识产权保护与人格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问题;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典型案例评析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肖像权侵权案件处理与法律分析 图2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肖像权侵权案件处理与法律分析 图2

(一)案例背景

知名购物平台在其App开机广告中使用了消费者王女士的一张照片。该照片系王女士在使用平台服务过程中未经同意被截取的。

(二)争议焦点

1. 平台是否尽到了告知义务;

2. 技术手段使用的合法性问题;

3. 损害后果的认定标准;

(三)法院裁判要点

法院审理认为:

- 被告平台在收集、使用用户信息时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违反了《民法典》第1035条的规定;

- 广告发布行为侵犯了原告王女士的肖像权,构成了侵权;

- 确定赔偿金额时综合考虑了被告过错程度、侵权情节严重性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

侵犯肖像权投诉案件的技术与法律对策

(一)技术防范措施

1. 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边界;

2. 安装AI面部识别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3. 开发肖像授权管理系统;

(二)法律规范完善建议

1. 加强对AI换脸等新技术的法律规制;

2. 制定专门针对网络平台肖像权保护的司法解释;

3. 提高侵权损害赔偿标准,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侵犯肖像权投诉短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肖像权保护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未来需要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技术防范以及提高公众法治意识等多维度努力,共同维护公民肖像权不受侵害。

在司法实践中,既要严格依法处理案件,也要注意把握好法律适用的边界和尺度,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用情形时更要审慎裁量。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个人权益的保障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