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肖像权侵权案例分享:法律实务中的应对与解决
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肖像权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法律议题。围绕“新闻肖像权侵权案例分享”这一主题,从概念、法律依据到具体案例分析,全面解析新闻肖像权侵权的相关法律问题,并探讨实践中如何应对和解决此类纠纷。
新闻肖像权侵权案例分享:法律实务中的应对与解决 图1
新闻肖像权侵权?
(一)肖像权的基本定义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其面部形象的专有权,包括以任何形式再现自己面部形象的权利。肖像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保护。
(二)新闻报道中的肖像权使用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或媒体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不可避免地会拍摄或使用他人肖像。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他人肖像权的一种利用,需要符合法律规定才能构成合理使用。
新闻肖像权侵权的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8条至第1024条的规定:
- 肖像权的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许可他人使用等权利。
- 合理使用规则:在特定情形下,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构成侵权,除非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二)新闻报道中的合理使用规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肖像属于营利性使用,因此必须得到肖像权人的许可,否则即属侵权行为。
新闻肖像权侵权的典型表现形式
(一)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
这是最常见的新闻类肖像权侵权行为。媒体记者在拍摄新闻事件时,即便拍摄的是公开场合下的场景,如果被拍摄者明确拒绝,仍可能构成侵权。
(二)过度使用或滥用肖像权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某些新闻人物进行跟拍、长时间拍摄或其他方式的干扰,导致肖像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
(三)利用技术手段伪造肖像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生成虚假的名人图像或视频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肖像权,还可能引发其他法律问题。
典型的新闻肖像权侵权案例分享
案例1:未经同意拍摄和使用肖像引发的诉讼
案情概述:
某报记者未经当事人同意,在一篇报道中使用了其肖像照片,并配以相关负面信息。当事人数周后发现后,主张自己的肖像权受到侵害。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记者的行为属于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并用于营利目的的新闻报道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构成侵权。
法律评析:
本案明确了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肖像需要获得权利人事先许可的法则。
新闻肖像权侵权案例分享:法律实务中的应对与解决 图2
案例2:媒体跟拍引发的精神损害赔偿纠纷
案情概述:
某明星因其行程受到报记者过度追逐拍摄,导致其精神压力增大。该明星以肖像权和隐私权受到侵害为由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
法院认定,虽然拍摄是在公共场所进行,但记者的行为超出了新闻报道的必要范围,构成侵权,并判令被告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款。
法律评析:
该案件进一步细化了“合理使用”的边界,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平衡与个人权利保护的原则。
新闻肖像权侵权的认定标准
(一)主观要件:未经许可
构成肖像权侵权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行为人在使用他人肖像时未获得权利人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认。
(二)客观要件:营利性使用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若将拍摄到的肖像用于商业目的(如广告发布、盈利性的新闻客户端内容),则更容易构成侵权。
(三)损害结果
需要证明因未经许可的肖像使用行为导致了实际损害后果。这种损害既包括直接的财产损失,也可能涉及精神利益受损。
应对与解决
(一)完善内部审核机制
媒体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新闻稿件及图片的审核制度,严格审查是否获得相关肖像权人的授权,并保存相应的授权文件备查。
(二)加强法律培训
通过定期组织法律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对肖像权等相关人格权的认识,培养依法采编的习惯。
(三)建立应急预案
对于可能出现的侵权纠纷,媒体应当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包括及时止损、积极协商以及必要的法律应对措施。
新闻肖像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现实中面临着复杂的法律挑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思路的探讨,只有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合理平衡与个人权利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司法实践的深入,新闻肖像权侵权问题也将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