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权是民事还是刑事:探究我国法律规定的边界》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肖像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涉及肖像权的问题种类繁多,涉及民事、刑事等多个领域。如何准确地判断某一涉及肖像权的问题属于民事还是刑事,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我国法律规定的边界,以期为相关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肖像权的性质
在我国,肖像权被视为一种人格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对自己的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该法条明确规定了肖像权的保护范围和限制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他人肖像,侵犯他人肖像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见,在我国,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既可能构成民事侵权,也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民事肖像权纠纷的判断
在处理涉及民事肖像权纠纷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民事范畴。一般来说,涉及肖像权的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
1.自然人对于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如果某一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但未达到刑法所规定的严重程度,则属于民事范畴。未经当事人同意,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他人的肖像,可能构成民事侵权。
2.在特定情况下,如新闻报道、司法审判等,涉及对自然人肖像的使用,如果未经当事人同意且未达到严重程度,则可能属于民事范畴。
刑事肖像权纠纷的判断
在处理涉及刑事肖像权纠纷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刑事范畴。一般来说,涉及肖像权的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
1.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他人肖像,侵犯他人肖像权,达到刑法所规定的严重程度,如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等,属于刑事范畴。某网络主播未经当事人同意,在社交平台上公开他人隐私,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2.以营利为目的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他人肖像,侵犯他人肖像权,且达到刑法所规定的严重程度,如造成特别严重的精神损害等,属于刑事范畴。某影视公司未经当事人同意,在电影中使用他人肖像,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肖像权是民事还是刑事:探究我国法律规定的边界》 图1
涉及肖像权的问题在我国可能涉及民事和刑事两个范畴。在判断涉及肖像权的问题属于民事还是刑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判断问题的性质,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