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

作者:三分温柔 |

随着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动物致人侵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意外事故中,宠物或者流浪动物对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有发生。这类事件不仅威胁到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还引发了复杂的法律问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探讨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并分析具体案例以明晰法律边界。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概念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在自然人或者法人饲养或管理的动物因种原因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时,受害人依法要求侵权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过程。根据《民法典》千二百四十五条至千二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这类事件属于特殊侵权行为范畴。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 图1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 图1

在实践中,最常见的动物致人侵权案件包括:

1. 宠物犬只攻击他人导致受伤;

2. 养殖的大型牲畜(如马、牛)因管理不善逸出后造成他人损害;

3. 流浪动物无人认领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情况外,《民法典》还明确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害时的责任承担规则(见《民法典》千一百八十八条)。

法律依据与责任主体的确定

根据《民法典》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这一条款确立了饲养人或管理人的严格责任原则。

具体到责任主体的认定中:

1. 饲养人:通常是指直接喂养、照顾动物并对动物拥有所有权的人。

2. 管理人:指在饲养人授权下实际管理和控制动物的人,宠物寄养机构或临时托管人员。

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饲养或管理动物而致害,《民法典》千一百八十八条明确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常见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法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案例一:宠物犬只攻击路人致伤

张饲养一只大型田园犬,未为该犬接种狂犬疫苗也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李在路过张家时,因犬只突然蹿出将其咬伤。后经鉴定,李需要医疗费用共计80元。

法律评析:

根据《民法典》千二百四十五条,张作为动物的饲养人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未接种疫苗且未采取防护措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若李对损害的发生存在故意行为(如挑逗犬只),则可以减轻张责任。

2. 案例二:流浪动物致人损害

刘在公园晨跑时被一只无主犬攻击,导致腿部轻微受伤。该犬后被机关捕获,但因缺乏线索始终无法找到原饲养人。

法律评析:

根据《民法典》千二百四十七条,“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由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 图2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 图2

本案中,若无法找到原饲养人,则刘可能需要自行承担部分损失。

责任减轻与免除的情形

根据《民法典》千二百四十五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以下情形通常被视为受害人过错:

1. 故意挑逗动物:如主动抚摸、投喂或戏弄陌生动物;

2. 重大过失行为:明知动物具有危险性仍靠近或接触。

《民法典》千二百四十六条还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相应的补偿。”若饲养人未为烈性犬或大型犬系绳或佩戴防护装置,受害人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

赔偿范围与计算标准

在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赔偿范围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1. 医疗费:包括门诊治疗、住院费用及康复费用;

2. 误工费:因受伤导致的收入减少;

3. 护理费:需要他人照料时产生的合理支出;

4. 精神损害赔偿:若受害人遭受严重心理创伤,可主张相应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赔偿金额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司法解释确定。

特殊情形下的责任承担

除了饲养人或管理人的责任外,以下几种特殊情形的责任划分也需要特别注意: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致害

根据《民法典》千一百八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若事件系未成年人饲养或管理动物时所致,则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2. 动物园等场所的责任

根据《民法典》千二百四十六条,“动物园、展览馆等经营场所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若事件发生在动物园或动物展览中,则相关场所需依法承担责任。

预防与建议

为了避免动物致人侵权事件的发生,饲养人和管理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为宠物接种疫苗并定期体检;

2. 对具有攻击性的动物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系绳、戴口套);

3. 在公共场合主动避让他人,并提醒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4. 若发现流浪动物或疑似无主动物,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公民在遇到动物侵权事件时,也应当保留相关证据(如照片、视频、医疗票据等),以便后续维权。

动物致人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虽然常见,但其法律适用却涉及多个层面。饲养人或管理人需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而受害人则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随着《民法典》的全面实施,相关法律规则将更加明确,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也将逐步提高。我们期待通过法治手段进一步规范人与动物的关系,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 相关司法解释及判例研究;

3. 法学学者对 animal liability 的理论探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