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高空抛物立法|我国高空抛物罪的设立与完善路径
申论高空抛物立法?
申论高空抛物立法是指对建筑物内抛掷物品造成他人损害或现实危险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立法活动。该制度旨在保护城市居民"头顶上的安全",是现代社会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法律体系上看,高空抛物立法属于刑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发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案件的通知》首次将高空抛物行为入刑,为后续的立法活动奠定了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设立了"高空抛物罪"这一罪名,标志着我国高空抛物立法体系的基本成型。
高空抛物立法的法律沿革
1. 刑法基础
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首次引入了"建筑物管理人责任"的概念;
申论高空抛物立法|我国高空抛物罪的设立与完善路径 图1
2013年出台司法解释,细化了对高空抛物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
2019年最高法发布专门通知,明确将高空抛物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 民事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54条规定了高空抛物的民事责任;
关于适用《民法典》的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具体赔偿规则。
现行高空抛物立法的特点与不足
(一)特点分析
1. 法律规制范围扩大
不仅针对实际造成损害的行为,还涵盖可能造成现实危险的情形;
立法强调对"不特定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
2. 刑罚力度加大
申论高空抛物立法|我国高空抛物罪的设立与完善路径 图2
设立专门罪名,并配置了最高7年有期徒刑的刑罚威慑;
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多起案件以高空抛物罪定罪量刑;
3. 公共安全保障强化
立法与司法协同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法律闭环;
对建筑物管理人的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健全。
(二)不足之处
1. 罪名适用标准不统一
不同法院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
刑罚裁量幅度过宽,影响司法公正性;
2. 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界限模糊
部分案件混淆了民事赔偿与刑事责任;
受害者获赔难问题依然突出;
3. 建筑物管理人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管理人举证难度大,导致其法定义务落实不到位;
纠纷处理过程中存在"举证难、追责难"的问题。
完善高空抛物立法的建议
(一)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1. 制定司法解释
明确高空抛物罪的具体认定标准,统一全国法院的裁判尺度。
重点要界定"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具体情形和量刑幅度。
2. 出台指导意见
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类案裁判思路。
在具体数额认定、证据采信等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引。
(二)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1. 规范建筑物管理人义务
明确不同类型建筑的管理人责任范围;
建立管理人的定期排查和报告制度;
2. 完善举证规则
引入过错推定原则,减轻受害者的举证负担;
推动运用技术手段(如监控设施)固定证据。
(三)加强普法宣传与预防教育
1.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
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建议地方政府设立"高空抛物危害宣传日";
2. 强化责任主体意识
加强对物业管理人的培训,提升其依法履职能力;
推动学校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完善高空抛物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多维度推进。只有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