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高空抛物罪|高空抛物罪的概念与司法适用

作者:青纱挽妆! |

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高空抛物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公众“头顶上的安全”。为此,我国刑法典在2021年进行了修订,正式将“高空抛物”纳入刑法体系。系统阐述刑法典高空抛物罪的基本概念、法律定性及司法适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刑法典高空抛物罪的概念与立法背景

高空抛物罪是指从高处投掷物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规定,该罪名被配置在刑法典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中,明确规定:从高空throw物品,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这一罪名的确立具有深远意义。它弥补了此前法律体系中对高空抛物行为规制的空白。该罪名的设立体现了立法机关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该规定也为司法实践中打击类似行为提供了明确依据。

刑法典高空抛物罪|高空抛物罪的概念与司法适用 图1

刑法典高空抛物罪|高空抛物罪的概念与司法适用 图1

高空抛物罪的法律定性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高空抛物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的界限至关重要。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单纯实施高空抛物行为但未造成实际损害后果的,应当认定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依照高空抛物罪论处;而如果行为手段极其危险,足以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生命、财产安全,则应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高空抛物罪的成立并不要求实际造成损害后果。只要行为人的投掷行为具有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高度可能性,即可构成本罪。但具体认定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建筑物的高度、物品重量、抛掷的位置和角度、事发地点周边环境等因素。

高空抛物罪的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高空抛物罪的适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在某民事案件中,被告因家庭纠纷将电视扔出窗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被认定构成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在另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多次从高层建筑向路面投掷砖块、石块等危险物品,造成多名行人受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法院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从重处罚。

司法机关在适用该罪名时往往需要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状态。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抛掷行为可能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却仍然实施,则应当认定为主观故意;如果是过失行为,则应按照相应过失犯罪处理。

典型案例评析

2023年发生的“高空抛物致人死亡”案引发了广泛关注。案中,一名男子因与楼上邻居发生争执,情绪失控之下将一铁质防盗 grill 从18楼扔下,恰巧击中路过的行人,导致其当场死亡。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的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该案的判决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的严惩立场。也警示公众:高空抛物绝非小事,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祸。

法律适用中的难点与争议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的指导意见,“情节严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行为发生地的特殊性(如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区域);

刑法典高空抛物罪|高空抛物罪的概念与司法适用 图2

刑法典高空抛物罪|高空抛物罪的概念与司法适用 图2

抛掷物品的危险程度(锐器 vs. 普通生活物品);

受害后果的具体情况(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

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

关于高空抛物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之间的竞合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行为人实施高空抛物行为导致他人伤亡,此时需要准确判定是构成高空抛物罪还是上述过失犯罪。

完善高空抛物罪法律适用的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高空抛物罪的法律适用,提出以下建议:

1. 制定统一的司法解释,明确不同类型案件的认定标准;

2. 建立健全的证据收集机制,解决“取证难”的问题;

3. 加强对高空抛物行为危害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刑法典中高空抛物罪的确立是我国法治进步的重要体现。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司法实践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不敢抛、不能抛、不想抛的良好氛围。

(本文案例均为虚构,仅为学术探讨之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