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抛物法律责任|国家规定与法律适用解析

作者:说爱太烫嘴 |

高空抛物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的相关规定,国家对高空抛物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法律手段予以规制。从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以及法律责任承担等方面,全面解析高空抛物行为的责任认定与法律适用。

高空抛物责任规定的法律框架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高空抛物罪”这一罪名。根据刑法规定,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处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一规定填补了此前因高空抛物行为难以入刑而导致的法律空白。

在民法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同样对高空抛物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千二百五十条,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应当给予补偿。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于 ???(受害人)权益保护的重视。

高空抛物法律责任|国家规定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1

高空抛物法律责任|国家规定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罚法》也将高空抛物纳入了规制范围。根据该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从高处抛掷物品,扰乱公共秩序的,将被处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司法实践中高空抛物责任认定的特点

在司法实践中,高空抛物责任认定存在以下特点:

1. 举证责任分配:根据《民法典》千二百五十条的规定,“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如果行为人无法证明自己与损害结果无关,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

2. 情节严重程度:在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方面,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是关键因素。在一线城市一起典型案例中,张因与邻居发生争执,将生活物品从高层抛下,导致多名路人人身受损,最终被法院以“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3. 共同责任追究:在些情况下,多个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高空抛物行为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一起群体性纠纷事件中,物业公司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法院最终判决其与侵权人共同承担责任。

物业等管理主体的责任

高空抛物法律责任|国家规定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2

高空抛物法律责任|国家规定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2

除了直接责任人外,《民法典》还明确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根据千二百五十四条之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物业责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常巡查与管理:物业公司应当定期进行高空坠物隐患排查,及时修复建筑物外墙、窗户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

2. 警示与告知义务:对于存在高空抛物风险的小区,物业公司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通过公告、通知等方式提醒业主注意安全。

3. 协助调查义务:在发生高空抛物事件后,物业企业应当积极配合机关或者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监控录像、住户信息等证据材料。

提升公众法治意识与共同监督

尽管法律对高空抛物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要实现有效治理还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法治宣传:通过社区讲座、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和社会危害,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2. 完善小区安全设施:建议有条件的小区安装带有监控功能的摄像头,以便在发生事件后能够迅速锁定责任人。

3. 建立邻里监督机制:鼓励居民之间互相监督提醒,发现异常行为及时向物业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4. 推动保险机制创新:探索将高空抛物责任纳入社区综合责任险范围,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弥补损失。

国家对高空抛物行为的规制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也展现了社会治理的进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公众法治意识的提高,相信高空抛物问题将得到更加有效的遏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