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抛物案件受理与法律适用解析

作者:青春的韶华 |

"高空抛物"现象日益引发社会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高空抛物不仅损害环境秩序,更严重威胁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法院共计审结涉及高空抛物坠物的民事案件120余件,受理的刑事案件达31件,其中有50%的案件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等严重后果。这一数据充分说明,高空抛物不仅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更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高空抛物法律界定

根据法律定义,高空抛物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人为故意从建筑物向外抛掷物品的行为;另一种是非故意导致物品坠落的情形。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从建筑物向外抛掷物品,并将高楼抛物行为纳入侵权责任范畴。具体法律条款如下:

高空抛物案件受理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1

高空抛物案件受理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1

> 《民法典》千二百五十四条: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刑事责任追究

在极少数情况下,高空抛物行为会触及刑法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若因高空抛物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其他相关罪名。

> 在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某小区住户张某为泄愤情绪,将家中花盆从三楼扔下,刚好砸中路过的徐某,导致其当场死亡。法院经开庭审理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民事赔偿与责任分配

在民事案件中,高空抛物的侵权行为往往涉及多方主体的责任认定。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时,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应当共同承担补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对于"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这一概念做了如下限制:

> (一)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

> (二)经法定程序确认不在场的;

> (三)其他有充分理由的。

高空抛物案件受理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2

高空抛物案件受理与法律适用解析 图2

特殊情形处理

未成年人责任

对于年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实施的高空抛物行为,应当区分对待。在司法实践中,若其行为造成财产损失,则由监护人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如果构成刑事责任,则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履行相关义务。

案例回顾:某小学就读的两名学生李某和王某因课间嬉闹,将饮料瓶从三楼扔下,导致楼下停车的车主受损。当地法院判决两家庭共同赔偿20元人民币。

物业管理责任

作为物业管理方,未能有效防止高空抛物行为发生,则需要承担相应补充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若有证据证明物业公司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则可要求其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受损者维权建议

面对高空抛物侵权,受害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1. 拍照取证:记录现场情况,固定关键证据。

2. 报警处理:寻求警方介入调查,确定是否存在刑事案件可能。

3. 提起诉讼: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在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民法典》主张权利。

法律启示

高空抛物行为的频发,不仅反映了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薄弱,更折射出建筑物使用人的责任意识缺失问题。作为城市居民,我们应当提高法治观念,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全社会都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其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做到自律守规,才能有效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侵权责任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